高师后勤通讯录(2012版)登记表   (2012-07-29)
首 页 |  概 况 简 介 |  组 织 机 构 |  政 策 法 规 |  大 事 记 |  联 系 方 式 |  投 稿 邮 箱  |
 
江西师范大学交流材料

发布日期: 2010-12-3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探索
江西师范大学
尊敬的郝理事长,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上午好,
首先特别要感谢会议承办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以及理事长单位北师大的各位同仁为会议召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感谢大会组织者给我一个机会在这里与大家进行交流。
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探索。就是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目前的形势
对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或者说目前的形势怎么样去看,有多种说法,比如回头论,倒退论,无绪论、停滞论等等。对这样一些看法的主要来头是基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的一些现象,如有的学校甲方乙方合并等,回到了原来的总务处的状态,有的注消了后勤企业等等。我的看法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过这年的推进,应该说是成就毋庸置疑,当然困难也前所未有。总体上是一个百舸急流、的好局面。一校一策,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所有的大学来套用,只能是说有些经验可以借鉴。正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各个学校有了适合自己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形式和内容,总体发展下来,形势是好的。不管哪种模式,都较好地完成学校的后勤服务和保障任务,有力推动了学校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如果不作这样一个判断,那么,就无法说清楚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这些年的发展成就,就无法说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事业11的总体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无法说清楚高校后勤改革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所提供的保障和支持。仅1999 年到2003 年底,五年间全国新建大学生公寓5400 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740 万平方米,约为1999 年前新中国成立后50 年建设面积总量的2 倍。
当然我们作一个这样的总体判断,并不是说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完成,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在出现,形势的判断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相联系的,依据之一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背景变化:改革之初,后勤设施和规模是瓶颈,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与高校规模的矛盾,因此大学要引进社会资本,后勤企业有利益诉求。现在食堂有了,学生宿舍条件好了,我们常说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钱。虽然没有钱的问题还是存在,但最近的两大利好消息,政府解决高校债务、提高生均收费标准。可以说,钱不是问题了,那问题是什么,就是相对落后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优质教育的需求的矛盾。因此后勤改革的主题主要是内涵和品质建设。与此对应比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何在国家即有的制度框架下超脱政策依赖,走出符合国情校情的改革路子;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如何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后勤管理和服务的品质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索,这些思考和探索涉及到改革的方向认知问题。
二是关于改革方向。规划纲要第十三章中明确提出: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的总的方向没有改变,信心不能减,要变的是我们的创新思路和破解难题化解矛盾的办法,后勤改革,与其他的改革一样,是一个系统的配套的工程,单方面超前或者滞后,都不可能整体性地取得最佳的效果。必须与其他的诸如大学的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而这些改革,国家的推进和各校的实施也不是在一个平行线上的,不同的改革有先有后,同一改革有快有慢。因此我觉得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总结经验,正视问题,创新思路,破解难题,稳步推进。如何推进,我们能做什么,有的同志说现在的问题关键在于政策没有跟上。我觉得,政策的推动,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刚开始阶段就属于此种形式,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阶段,应该是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的同志要有所作为,特别是我们的研究会有了发挥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助手作用的更大的空间,要提出我们的主张,并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的引导性的制度变迁方式上升为国家政策举措。因为我们才是一线,最熟悉情况,最知道问题在哪,也最有提出破解难题办法的发言权。所以我们的研究会在这方面要有所作为。
二、我们的探索和做法
面对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了一些探索,具体来说,就是四个理顺、四个加强。
第一、理顺后勤企业法人与学校法人的关系,加强学校大后勤工作体系建设。不争中心争主体,不争主流争一流。
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两大工作。
一是构建学校领导挂帅、有关各方参与管理、后勤组织实施的大后勤服务体系。20083月,校党委、行政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后勤改革的决定》,成立学校后勤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管理全校后勤保障工作。委员会由分管校领导牵头,后勤保障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后勤实体负责人参加,办公室挂靠后勤保障处。同时,学校加强了后勤公司董事会的建设,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分别由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担任,校办、后勤保障处、资产管理处、人事处、财务处、监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代表学校相继进入董事会,履行管理与决策职责。
学校后勤工作不只是也不应该只是后勤部门的工作。为此,我们还在各学院和相关部门设立了后勤秘书,由各单位办公室负责人担任,负责收集师生员工对后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沟通与协调同后勤部门的工作。这样一来,学校后勤工作队伍得到加强,工作得到延伸,我们提出来要让后勤服务工作延伸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大大加强了后勤工作的执行力,提高了后勤服务效率。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后勤秘书的参与和宣传,让全校的师生更加了解了后勤工作的职能和责任,了解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支持的前提。了解了就能容易理解,理解了就会支持。做好服务是前提,后勤服务做好,后勤工作才好做了。
二是调整公司股权。2001年我校后勤公司以向职工集资募股的方式注册成立,学校当时股权仅占16.67%。随着后勤公司的发展壮大,学校干部职工对后勤公司的性质多有疑虑,股权问题成了制约后勤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自2002年开始,学校分别以资产评估、分红转股、回购职工股份等方式增持公司股份,使学校的持股比例达到60.12%,实现了对公司的绝对控股。这样一来学校干部职工对后勤公司的疑虑也随之化解,为学校深化后勤改革创造了条件。
第二、理顺后勤职能部门与后勤服务企业的关系,淡化甲方乙方意识,加强全局保障职能建设。
以前关于甲方乙方,一是定位不准确。甲方行使管理职能,乙方履行服务职责。而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与服务不能绝然区分,管理中少不了服务,服务中渗透着管理。其次是叫法不科学。我们通常把甲方叫做监管方,把乙方叫做服务方,双方的关系給人的感觉是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久而久之,难免产生误解,造成一些人为的隔阂,影响工作积极性。
针对这样一些情况,我校在2008年启动了旨在“淡化甲乙双方,优化过程管理,强化目标责任,激化内在活力的新一轮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制订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的方案”。设立学校后勤财务中心,对后勤财务管理实行会计委派制,方案明确规定涉及到学校划拨的经费,由后勤保障处代表学校负责监管;涉及到后勤集团投资经营的经费,由后勤集团代表学校监管。这样就从机构设置、目标定位、经费管理等方面理顺了甲乙方的关系。
 
第三、理顺和协调不同类型人员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加强岗位能力建设,构建以员工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我们提出来“要服务好师生,首先就要服务好师傅(主要是一线的员工和我们的技术骨干力量)”。在深化我校后勤改革工作中,我们就从构建以员工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入手,一是学校工会专门制定了积极吸纳外聘员工加入学校工会组织的办法,吸纳他们加入工会组织,二是召开后勤企业职代会,从一线员工中选举代表参与公司的管理,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三是通过完善薪酬制度,加强竞争性薪酬比例,让吃苦的吃香,实干的得实惠,优秀的优先,强化激励措施,缩小不同类型人员管理模式之间的待遇差距。调动全员的积极性。
在员工队伍建设方面,由学校人事部门牵头,制订规划,把后勤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队伍建设规划中去,还由学校给编制,为后勤公司引进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人才,同时学校利用培训费为后勤培养应用型技术骨干。在目前的大背景下下,对新生代后勤骨干的代表,将他们纳入大学的人事事业编制的制度安排,不仅仅是一种保障,也是一种激励,更是大学后勤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四、理顺经营与服务的关系,在履行服务育人的责任中淡化经济效益意识,加强服务意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学校后勤改革,不是将后勤推向社会就了事,后勤还是学校的后勤,是学校的后勤就必须始终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方向,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要遵循教育规律。在后勤改革的实践进程中,不断探索和理顺经营与服务的关系,后勤公司将所属部门分为以服务为主的部门和以经营为主的部门两大类,以服务为主的部门不以营利为目标,为学校提供成本服务;服务经费由甲方统一核算,实行定额包干划拨,由学校财务单独立账,封闭管理。以经营为主的部门,由后勤公司实行企业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就是以经营为主的部门也是以服务为第一职责。如:
学校的食堂共有5个,三个是社会资本投资兴建并经营的,在今年,市场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为稳定学生食堂价格,后勤甲方乙方通力协作,后勤保障实施严格管理和监控,及时发布信息,利用网络系统向全校师生通报物价和各食堂质量价格,建立起畅通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后勤公司饮食中心为师生提供成本服务,稳定市场。市场的问题通过市场的办法来解决。为学校稳定工作出了贡献。
同时根据一校三区的特点,各校区都开办教工餐厅,实行补贴制度,提升餐饮质量,为解决师生同校问题作贡献,还实施了后勤领导联系学校重点人才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排忧解难,利用后勤的优势切实为学校的内涵建设做好服务工作。
 
在推进后勤改革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兄弟院校还有很多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前不久就到了上海、新疆、山西、浙江一些学校交流,很有收获,也希望接下能够分享其他发言单位的智慧,进一步把把高校后勤改革工作推向深入。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Email: houqin@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处 2005-2006 保留所有权利 制作维护: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