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回顾及思考
——福建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处 戴绍明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上午好!
现在我向大家汇报我校几年来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情况,敬请各位指导和提出宝贵意见。下面我谈二个问题:一、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做法和成效;二、谈谈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的思考。
一、基本做法和成效
(一)基本做法
福建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省属重点大学,是我国建校最早的师范大学之一,学校坐落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有旗山、仓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500多亩。
2003年,我校根据第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制定了《福建师范福建范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学校撤销了原总务处“小机关多实体”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分别成立后勤管理处和后勤服务集团。甲方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制订学校后勤规划,做好经费预算,组织修缮项目招投标,定期与后勤服务集团签订服务协议,履行对后勤服务质量、服务价格等的“检查、监督、指导、协调”的职能。乙方后勤服务集团,几经调整,现设一室(集团办公室)、三部(财务部、安全与质量监控部、人力资源部)、八个中心(饮食服务中心、接待服务中心、能源管理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运输服务中心、商贸中心、实验幼儿园),另外一个公司(施达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服务范围涵盖了师生员工吃、住、用、行和子女学前教育等后勤保障工作。采用“资源收费、有偿服务、专项单列、差额补助”方式,开展全面的后勤保障工作。
(二)主要成效
1、后勤保障能力逐年增强,师生满意度稳步提高
我校2003年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为18300人,到2010年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为38500人(含协和学院9989人),校园面积扩大近5倍,建筑面积扩大3.5倍,校园绿化面积扩大近4倍。另外,2007年学校百年校庆和新老校区工作中心全面转移,2008年本科教学评估,2009年荣获福建省第十届“文明学校”荣誉。我校后勤在改革的基础上,沟通协调、群策群力、共同努力,从一个校区扩展到二个校区,从学科的建设到发展,从校园的保洁到美化,从校园的基建到装修,从文明校园评估到获得“文明学校”称号等等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顺利完成各大任务的后勤保障工作。在近几年的后勤工作调研中,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总体满意度稳步提高,2008年满意度为84.8%,2009年为86.2%,2010年为89%。
2、经营效益有所提高,减轻了学校的负担
近年来,后勤服务集团通过进一步深化人事、财务和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内部管理,节约开支;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加强监督,减少漏洞;通过进一步整合利用校内资源,拓展业务,增加经营性收入。开源节流使后勤服务部门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在做好学校后勤保障工作的同时实现自收自支,减轻了学校的负担。集团现有的在编人员146人中, 34人(水电组6人、收发室4人、幼儿园22人、房产中心2人)的基本工资由学校支付,112人的工资由集团承担50%,在编人员的校内岗位津贴、福利费及非在编的850名员工的工资待遇全部由集团自行承担。集团每年承担在编人员工资和岗贴630万元,非在编职工工资近1000万元。
3、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后勤实力得到进一步壮大
近几年来,集团投资总额达到了3655.74万元,在加大新项目投资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吕振万楼、实验幼儿园等老牌项目硬件投入,确保之前投入的资产不流失,尽最大力量挖掘软硬件资源,确保国有资产继续保值增值,从而促进了后勤实体实力的增强。截止2009年底,实现利润1108.16万元,国有固定资产保值、增值3487.23万元。
4、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学校后勤服务质量整体提升
市场竞争有利于促进学校后勤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在饮食服务方面,我校饮食中心实行“主体自我经营,多元化管理模式”。一是引进企业管理模式。饮食中心于2010年6月正式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二是引进竞争机制。在坚持校内餐饮主体自营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校外优质企业、与地方政府开展项目合作、实行有资质的员工内部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增加了校内伙食经营模式,形成良性的内部竞争机制。三是保持价格稳定。从2008年起,在物价持续上涨的形势下,学校严格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将稳定饭菜价格作为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通过专项补助经费、实行“零租赁”、减免食堂水电费、免收食堂管理费等途径,逆向调低部分菜肴品种价格,并对所有菜肴实行严格限价,力保菜价基本平稳。四是突出人文关怀。在各食堂设立学生勤工助学岗位,为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全校所有学生免费提供一份丰盛的生日排骨鸡蛋寿面,使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家的温暖,此举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也得到福建日报等主流新闻媒体的重点报道;开办大学生免费厨艺培训班,满足部分学生厨艺爱好者的需求;在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为留校过节并到食堂就餐的学生免费提供一份节日礼物,使食堂服务更加贴心、更具人情味。
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的思考
(一)理性看待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多样化
教育部提出的“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和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是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这是一个宏观目标,而不是后勤体系具体改革模式。由于每个学校的资源条件、人员素质、学校规模及学校领导对后勤的想法等不尽相同,即使是基本条件相当的两个学校,后勤体系的改革模式也会因各学校的运作理念、管理水平不同而产生差异。当前,后勤改革出现了多种模式,既有“小机关、大实体”,也有“小机关、多实体”;既有“只有机关没有实体”的准社会化模式,也有甲乙方管理模式,更有一些高校后勤的甲乙方重新合并成为新的后勤管理与服务部门;既有独立法人管理模式,又有社会企业经营模式等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只是后勤改革的形式,是外在表现,而不是实质,不是内涵,在众多的组织模式中也没有哪种模式就是改革的标准或者范本。学校采取何种后勤模式并不是改革的关键,改革的关键在于这种模式是否实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是否有利于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减轻学校的负担;是否有利于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师生感到方便和满意;是否有利于调动后勤职工的积极性,逐步改善后勤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二)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需要相当长时间对后勤改革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部门依法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但要实现这一目标仍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对后勤机制、体制、模式进行摸索和实践。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形式,即是甲乙方模式、总务长制多实体模式、小机关多实体模式、独立法人模式。
甲乙方模式。基本特点是学校后勤资产的产权关系不变,以协议形式联系甲乙双方,在校内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形成校内模拟市场化运作。
总务长多实体模式、小机关多实体模式。其特征是将后勤工作一体化,不区分甲方、乙方,后勤管理部门与后勤服务实体合二为一,成立新的后勤保障部门,一个部门向学校负责后勤工作,下设各类后勤服务实体,后勤服务实体实行了企业化管理模式。
以上三中模式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高校对后勤实体仍然实施保护主义,后勤实体无法从根本上“断奶”,也无法形成后勤市场的完全开放和公平竞争,从而达不到改革目标。
独立法人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乙方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学校作为甲方,与乙方在产权关系上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其主要特点:一是后勤服务实行企业管理模式,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对内有自主用工、利益分配的权力,对外有承揽业务、自主经营的权力;二是后勤实体与学校的产权关系明晰,双方通过合同或契约来约束权利与义务,便于明晰价格与服务,保证双方的利益;三是有利于引进社会优质服务资源等等。当然也有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独立法人后勤实体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属性,与师生利益产生矛盾;二是注册后的后勤企业需要按照国家税法规定缴纳税金,实际上增加了后勤服务成本。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实行甲乙方模式、总务长多实体模式和小机关多实体模式,独立法人模式的院校很少,这种现象说明,1、高校后勤改革基本上实现了学校与后勤分离和企业化管理,但基本上还没有脱离“一校一户办后勤”,高校后勤还没有形成一个开放性、竞争性的市场,后勤集团公司主要还是受原来所属学校的影响,而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后勤实体还处在高校这个避风港中。2、高校后勤属性仍然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性。其特点之一是需要强化稳定,强调社会责任,这样要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对高校和引进企业,都带来一定的压力,单纯地进行企业运作显然是难于实行。3、高校要剥离后勤,在认识上需要一个过程,至少现在高校在转变职能上还是存在依依不舍,难于割舍。4、有待于国家出台配套政策和高校后勤服务行业标准。简单地说,没有配套政策,难于在师生的利益和企业的经济利益上寻找平衡点;没有行业标准,高校后勤服务收费与服务质量就无法统一。5、需要建立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垄断经营不利于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简单开放市场,则会导致不规范行为。只有在开放市场的同时规范市场,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建立并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学校规范、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现有市场发育不尽成熟的背景下,要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在稳定中求发展,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继续探索和实践。那么,目前各学校仍需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情况的机制与模式。
十年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还会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我们一定要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整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从理论上、实践上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新路子。同时,我们也深信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行业规范的建立、市场发育的成熟以及我们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