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利弊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处,张强 100875)
摘 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改革进程。自1999年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弊端,本文主要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给我国高校发展带来的有利因素和存在的弊端进行浅显的分析,以期对进一步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 后勤社会化 利弊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后勤的“一校一后勤,校校办后勤”、“小而全,大而全”、“高校办后勤,高校办社会”的服务模式,几十年来一贯制,从未进行过彻底的改革,学校提供了包括水电、住宿、餐饮、医疗以及教学和娱乐设施等相关配套服务,并承担着对这些服务的修缮责任。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规模越来越大,后勤服务的摊子也越铺越大,投入的经费越来越多,很多高校的后勤保障支出占了整个学校支出的15%~ 30%。由于支出巨大,不仅在经济上制约我国高等院校的进一步发展,也牵扯了学校领导的大量精力,严重影响高校的教学、科研等任务的开展,高校后勤的“支出大、管理难”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因此,早在1979年同济大学率先在全国实行学校食堂的单项承包经营责任制,随后其他高校相继进行了“一体两制”(后勤内部服务职能与经营职能共存)、“小机关、多实体”(后勤管理机构下辖多个后勤经营实体)、“小机关、大实体”(后勤管理机构下辖一个大经营实体)的改革探索。在接下来的20年里,虽然有部分高校也进行了类似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改革未能彻底的进行,在取得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弊端如:一是自办后勤垄断经营,学校没有选择权、后勤缺乏激励机制,以致后勤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均较低;二是自办后勤要养一支队伍,学校要耗费很大精力,严重干扰了学校领导集中精力抓教学科研;三是仅靠政府的财力,无力支撑高校办好后勤,更无力应付高校的扩招和持续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后勤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对后勤进行彻底的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为了解决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部分高校进行的后勤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的良性快速发展,“199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继而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号)等一系列有关文件和政策。”目的在于要统一行动,进行有步骤、有计划、有规模的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行动。
本文主要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所带来的利与弊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能更进一步的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
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所带来的利益
高校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把社会力量引进到高校中来,给学校后勤职工带来竞争的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优秀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对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规范管理等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一, 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高校节省了大量资金。原来高校用于后勤保障支出占了整个学校支出的15%~ 30%,这对于我国本来就资金并不充裕的高等院校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明显制约了学校对教学、科研的投入,但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行,高校后勤引进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后勤保障中来,高校可以将原来投入到后勤保障中的资金改投到教学、科研中去,这对提高教学、科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为学校节省了原来投入的资金,也为学校带来创收。社会力量参与到后勤中来,不可避免的要租用学校资源,这就要求经营单位向学校缴纳相应的租金。尽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期,有部分高校实行零租赁的方式来支持后勤集团的运营,但仍有大部分资源属于有偿租赁,从而实现了高校国有资产的增值、创收,使得学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其他建设中去。
第二, 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得到明显提高。
在进行社会化改革之前,学校后勤属于学校机关单位的一部分,员工捧的是“铁饭碗”,吃的是“大锅饭”,收入并不与效益挂钩,后勤职工办事可谓是“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遇事推诿拖拉,一派“官僚”作风,即便如此,也奈何不了他。但自展开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把社会力量引入到校园中来,员工的收入与效益挂钩,去与留也与工作状况密切相关,给原有的后勤职工带来了竞争压力,迫使其改变原有的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后勤职工的面貌顿时来了个180度的转变,处处笑脸相迎;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大大提高。这为高校的良性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第三, 学生食堂、宿舍、学校教学、生活设施得到了大大改善。
在没有社会力量加入之前,餐饮、生活、教学、科研等设施由学校一手操办,而且还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其进行不断的更新和修缮,耗费了大量的有限资金。社会资金的参与,不仅能为学校带来优秀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更重要的是为学校带来提供服务和设施以及事后维护等资金。
社会企业为了能在校园内稳定经营,保持其竞争力,这就迫使其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更加全面的相关配套设施,最终使得社会企业与学校达成了“双赢”的局面,社会企业在得到相应回报的同时,也使学校的餐饮、住宿以及教学和科研等相关服务和配套设施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为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校园环境。
据统计,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仅两年,各地以多种形式普遍加快了对学生公寓和食堂等后勤设施的建设进度。全国累计完成新建学生公寓1900多万平方米,改造450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160万平方米,改造40万平方米,从而可解决约200多万学生的食宿问题,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后勤保障条件。
第四, 社会力量的引入,既可以使学校腾出资源办教育,也可以使学校领导腾出精力办教育。
过去,后勤事务占用了学校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发展;同时,校领导们也被复杂的后勤事务占去很多精力,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提高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关注。一旦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到高校后勤事务中来,使高校不仅节约大量原来用于投资后勤的人力资源、相关配套设施资源,并将省下来的资源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和改善教学科研设施,也是领导有了更多的精力来关注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长远、快速发展出谋划策。
第五, 为高校师生带来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优惠。
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打破原有的“学校办后勤、一校一后勤”的局面,组建跨高校甚至是跨地区的联合后勤服务集团(或中心),对高校师生所需的生活用品以及各种生活设施等实行联合采购,这样的大批量采购有利于以最优惠的价格购进,从而降低价格,打破了原来高校“超市高价垄断”的局面,使师生切实得到实惠。此外,由于社会力量的加入,使得高校的后勤服务得到优化的同时,也为高校增加了选择的机会,高校可以选择有利于促进其发展的企业,师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服务。
第六, 社会化改革,有利于用人制度的优化。
后勤集团大刀阔斧改革分配机制,由事业工资制变为企业工资制,采取了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和年薪制三种分配形式,与工作业绩和经济效益挂钩,拉开分配档次,奖勤罚懒,提高了劳动效率。过去教职工家里水电气暖出了故障,几经催促才能处理,现在只要拨通全天候的报修电话,很快就上门服务。
使高校后勤职工“终生制”、原来后勤成为高校家属及“冗余”人员的安置地、按人定岗、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等局面被打破,用人制度得到了不断的优化。社会化改革后的后勤企业实行社会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实行用人唯贤、按岗定人、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并根据经营的需要招聘相关技术人员,为促进后勤集团快速发展壮大、保持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第七,将后勤社会化,可以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的机会。 前面已经提到改革前处于高校独立管理下的后勤部门,后勤职工“终生制”、按人定岗、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等问题使得后勤部门越发臃肿,资金上入不敷出的压力使得后勤部门根本无力负担其他的支出,后勤社会化改革打破了了这种僵局,为了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后勤集团会通过“瘦身”,去除冗余,当然本着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理念,后勤集团必定会为自身设计出一些兼职岗位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人力浪费。那么这些兼职岗位就为贫困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机会。
总之,高校从“办社会”到“办教育”的办学内容的转变,为真正体现高等学校的办教育的职能,为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高等教育的现有资产、经费、人力因后勤社会化改革而优化,这对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创造性人才,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 高校后勤社会化所存在的弊端
高校后勤社会化虽然在人力、资金等方面为学校节约了大量的办学资源,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设施和教学设备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但是,社会力量进入高校,承担高校至关重要的后勤保障,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教育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属性之间的能否达到协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几十年来,我国高校一直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由政府投资兴建,高校对政府负责,“高校自办后勤,一校一后勤”的办学模式,使我国高校后勤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彻底的社会化改革,这些障碍与后勤社会化之间的不协调也逐渐凸现出来。
首先,高校后勤资产的产权界定不清。
没有产权就没有市场。我国由政府投资兴办的高校,一切资产所有权均属于国家,应将其视为国有资产,而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涉及到对后勤资产进行处置的问题,包括区分哪些资产应属于高校,哪些资产应属于后勤集团;哪些资产应属于经营性的,哪些资产应属于服务性、公益性的。
由于资产的产权界定不清,难以做到权责相等,无法保证其应尽义务的履行,尤其是对资产的维护与修缮费用很难得到保证及时到位,导致国有资产的过度使用以及无形损耗加大,对资产产权不清晰也使国有资产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从而导致资产流失。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必然要求后勤社会化改革分清哪部分应属于经营性的以及哪一部分应属于服务性的,对公有资产进行经营性与服务性的区分,以便于高校与社会企业在签订合作协议时确认各自应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尤其是确定企业租用学校资产应付的额度,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其次,未能与学校完全剥离的后勤集团,难以构建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
在1999年的上海会议上指出,后勤要与学校剥离,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承办、学校选择的满足学校办学需要的、社会化的后勤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体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但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彻底的状况下,后勤集团(或中心)仍被看作学校机关的一部分,其主要领导由学校统一任命、统一管理,并对学校负责,难以享有企业应有的自主用工权,不能很好的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
后勤在未能完全与学校剥离的状况下,就很难享有企业应有的自主用工权,不能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对于后勤工作中涉及的人事变革问题,我国高校普遍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式予以解决,原有后勤职工仍享有原来事业单位编制的福利等相关待遇,而改制后经聘任进入后勤集团的人员则全部按社会企业模式进行管理。这样将形成同一个单位的“老人”与“新人”不公平的局面,严重影响“新人”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再次,后勤管理存在着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服务和育人的职能的问题。
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必然会带来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理念,而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以学生的福利为宗旨的目标必将产生一些矛盾。这就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市场经济下以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机制在高校是否要正常运行?如果正常运行的话,是否意味着校园内饭菜价格要与一般市场的价格相匹配,导致饭菜价格因市场价格上涨而暴涨?这些问题都会随着后勤社会化程度的加深逐渐暴露出来。而这里又会牵扯到校方与出资方的一种博弈问题,“双赢”是大家最期待的结果,但请注意这里的双赢的双方是校方与出资方,出资方赢在自己效益的提高,而校方赢在哪里?可能是由此得到的出资方的租金上涨以此来加强学校的资金来源,也有可能得到的是出资方对支持学校后勤设施改善的支援,更有一种可能是出资方向校方主管寻租校方所获得的私人利益。那么,学生的直接利益何在?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发展具有特定的规律,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作为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高校,需要做到“两服务、三育人”,而后勤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师生员工衣食住行关系密切,后勤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直接影响校园环境的构成。社会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难以与后勤工作的应有的“两服务、三育人”相结合,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使高校这块教书育人的净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后勤企业为了拓展校园外的市场而利用高校的名义进行商业宣传,如果宣传不当将影响高校的名誉,直接导致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生存状况。
第四,日益壮大的后勤集团将影响高校相关政策的制定。
高校的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决定了“以学生为本”应该是学校政策运行的根本。但是,随着高校后勤企业的不断壮大,为学校节省原来投入其中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样,后勤集团就逐渐形成一种不可忽视的利益集团,为了能获得更好的经营环境,后勤集团必然要倾其所能去争取对自身发展有利的相关政策措施。学校在后勤集团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很容易被利益集团“俘获”,使其在做出相关政策时过多的考虑后勤集团的利益,最终导致政策偏离运行根本——“以学生为本”。
自1999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号召开展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活动至今,已有十年的时间,我国大部分高校也已实现了学校与后勤经营的剥离,在获取资金,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改善学校生活设施,优化高校用人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将市场经济模式引入高校后勤改革战略决策上的正确性,但是高校后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改革中还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产权界定上的问题,在后勤领导体制,经营模式与管理理念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任何一项改革的进行中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在今后的改革中如何巩固改革成果去除弊端改善体制,最终使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真正实现后勤的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