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后勤通讯录(2012版)登记表   (2012-07-29)
首 页 |  概 况 简 介 |  组 织 机 构 |  政 策 法 规 |  大 事 记 |  联 系 方 式 |  投 稿 邮 箱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罗桂凤 孙凯丰 江西师范大学后勤集团

发布日期: 2010-12-09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江西师范大学后勤集团   罗桂凤  孙凯丰)
 
摘要:通过探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论述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基本特点及对构建和谐社会劳资关系的重要意义,设计构建“以时俱进、以人为本、利益分享”的劳资酬薪结构模式,探索一条实现和谐劳资关系的有效途径,达到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劳资关系;酬薪结构
     一、 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和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等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我们党之所以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
社会主义企业用工所形成的劳资关系,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劳资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劳资关系和谐程度,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良性程度,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程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劳资关系恶性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动荡的结果。而在企业中出现的种种劳资关系不和谐的现象,也表明劳资关系的不和谐将会危及社会的稳定。所以,和谐劳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劳资关系的和谐就是最大的和谐。
正确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对两者的关系认识越深刻,把握越准确,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就越自觉,越坚定。
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及基本特点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产物,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全面、协调、可持续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又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我们各项工作具有普遍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点:一是时代性。科学发展观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变化,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充满时代气息,反映时代要求的党的最新理论。科学发展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的“时”,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进”就是随着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而发展。二是人本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立党为公的“公”,是指公众利益;执政为民的“民”,也是指人民群众。这充分表明我们党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实现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使全体人民和谐相处,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三是协调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求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协调性既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又体现在发展的最终结果中。这种协调性使得和谐社会的和谐,不仅表现在人的关系中,同样也要在物的关系中表现出来。
三、劳资酬薪结构模式的设计
   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实行岗位技能绩效工资制的酬薪模式,不仅能体现员工报酬与自身技术水平、企业效益紧密相联的特性,而且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建立劳资双方的和谐关系。其员工工资结构的表现形式设计如下:
员工收入=基础工资+技能工资+绩效工资
1、基础工资部分:是员工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无论何种岗位的员工均站在这条生活保障起跑线上。该工资含量参考当地当时社会个人最低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而定,根据员工的出勤情况发放。基础工资部分体现了“以时俱进”时代特征,不管社会经济状况如何变化,都要求用人单位首先保证员工的基本生活,这也是我国《劳动法》的基本要求。因此,它是实现劳资关系和谐的基础。
2、技能工资部分:是员工从事工作岗位所表现出来的技术水平等级。该工资含量根据员工达到当地劳动部门制定的技术等级标准来发放。技能工资部分注重体现劳动者个人的综合表现能力,打破了员工吃“大锅饭”不思进取的弊端,是激励员工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3、绩效工资部分:是员工通过自身努力为企业创造出的效益。该工资含量根据个人工作表现与企业效益状况发放。员工绩效工资随着企业效益的变化而变化,企业有效益是发放绩效工资的前提。企业拿出一部分利润以绩效工资的形式分给员工,就是利益分享。利益分享是和谐劳资关系的法宝,建立利益分享的和谐劳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
四、实现和谐劳资关系的有效途径
    为了做好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具体工作,使该项工作在实际运作中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需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途径入手:
1、培养和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一方面,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时俱进,利益分享”的坚定信念和长效措施,才能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另一方面,员工要提高认识,正确对待劳动所创造出的价值,通过学法守法,保障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减少化解劳资双方的矛盾。
2、建立报酬协商、利益分享的激励机制。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实行中高层人员工资面议、基层人员最低工资保护,让劳资关系更加和谐。工资收入是员工的生活来源,是员工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热点,也常常是劳动关系的焦点。工资集体协商制的建立,让企业劳动关系从冲突转变为和谐,最终实现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保障的双赢。利益分享的激励机制是和谐劳资关系的必由之路,员工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同时还应该是价值的分享者。
3、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不仅可
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报酬水平,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实现企业利润和员工分享利益的同步增长,让员工过上富裕的生活,分享社会的发展成果。以此同时,员工的职业技能提高了,再就业的能力也就会随之提高,社会劳资关系就会更加和谐。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正确的社会发展路线,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通过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观念,建立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分享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技能和劳动效率,保持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使企业持续发展、员工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得到有力保障,最终实现社会关系和谐、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富民强。
                                              
 
 
 
参考书目:
1、      安鸿章、岳威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第二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      安鸿章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第二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      康士勇主编.薪酬设计与薪酬管理.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      李新建编著.企业薪酬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      郭庆松编著.企业劳动关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6、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著.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7、      中共中央党校编著.马克思《资本论》(选读本).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Email: houqin@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处 2005-2006 保留所有权利 制作维护: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