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后勤通讯录(2012版)登记表   (2012-07-29)
首 页 |  概 况 简 介 |  组 织 机 构 |  政 策 法 规 |  大 事 记 |  联 系 方 式 |  投 稿 邮 箱  |
 
文化是怎样炼成的——浅议高校后勤的企业文化建设--朱立锋 杭州师范大学

发布日期: 2010-12-09

 
文化是怎样炼成的
          ——浅议高校后勤的企业文化建设
杭州师范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朱立锋
【摘要】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及物质文化,它对外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则是企业向心力的一种体现,这样的特性也决定了其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将扮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校后勤企业作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产物,在其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的过程中,营造符合自身实际,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高校后勤实体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后勤企业在某些领域与社会企业同台竞争已不是新闻。要实现高校后勤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企业竞争,不再仅是简单意义上市场、资金等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的竞争。这也就要求高校后勤企业通过自身的“文化力”激发企业的潜力,使“文化”形成生产力,形成竞争力。本文中,笔者将从我国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现状和如何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等方面做一个理论尝试,并希翼通过讨论找到一条适合高校后勤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
【关键词】高校后勤    企业文化    炼成
企业文化这个词,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从各类新闻媒体的报道到企业管理层的传经送宝,企业文化的提法不断充斥于我们的耳际,建立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也是风行一时。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特征日益显现,各大高校后勤企业的决策层也把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立浪潮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内部搞各种文体活动,比如打打球、唱唱歌什么的;有人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形象设计;也有人提出企业文化就是办刊物,扩大企业的对外宣传力度。等等。笔者认为,这些关于企业文化的理解不能说不对,但都不够全面。
那什么是企业文化呢?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的基本信息,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企业制度等。是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实践已经证明,现代企业的持续发展依靠的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源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换而言之,没有企业文化就谈不上核心竞争力。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效率,减少费用支出,节约成本,提升品牌含金量,增加产品的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对处于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不断谋求更广发展路子的高校后勤企业决策层自然不会等闲视之。如何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自然而然的被摆到了议事日程之上。笔者认为,要建立符合高校后勤实际的企业文化,首先要对以下几个问题加以认识:
一、目前我国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现状
如果仅仅从表象上看,那么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的企业文化可以用“繁荣”两字来形容。众多高校通过借鉴社会企业在塑造和建立企业文化上的先进经验,正在努力打造适合各自特点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诚然,在这过程中,许多高校后勤企业通过塑造自身的企业文化,在增强团队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这是否表明我国高校后勤企业目前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企业文化了呢?其实未必。相反,在这些“繁荣”表象下面掩藏着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弊端,或许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缺乏个性
国内高校后勤企业在进行文化塑造时,总有一些类似“以人为本”、“团结”、“拼搏”等企业理念,无庸置疑,这是一些十分精辟的企业理论,是企业自身对其文化积淀的高度提炼。但不知不觉中,类似的“换汤不换药”的文化理念就不断地充斥在我们的耳际,这就不免使人生疑,难道蕴藏在高校后勤企业的文化内涵是如此的雷同?记得有一位哲人曾讲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当然也不可能会存在两家文化完全一样的后勤企业。其实,企业文化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包括领导者的个性、员工的共性、后勤企业的发展历史、愿景目标、发展战略等等,甚至于所依附学校的文理特性也会给后勤企业造就不同的文化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高校后勤企业在社会化改革中自身比较成功的经验及比较成熟的思想的总结和提升,而目前我国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尚在探索尝试阶段,尚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每个后勤企业的改革经验和思想必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也应该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应该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在这一方面,社会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方面就显得比较成熟,企业文化的个性也很明显。诸如索尼公司的“先驱精神”,松下的“造人先于造物”,五羊本田的“聚五羊灵气,取本田精髓,创世界一流”等等,这些企业文化都从自己公司的角度提炼和宣扬自己的文化,非常富有个性。
(二)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缺乏一致性
现阶段,我国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给人一种比较“散”的感觉。换而言之,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理念、行为、制度三个层面并不十分统一,这也是目前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一个通病。例如企业文化要求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管理,但在实际的管理中,经验化管理、一言堂的现象却依然存在。如此一来,就使企业文化和日常的工作方法、态度不甚相符,使得企业文化流于形式,成了一个“花架子”,这样的企业文化自然不能指导员工在工作中形成合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缺乏核心理念
一些后勤企业在提炼公司企业文化时,从使命、价值观、精神到人才理念、竞争理念等进行全面概括,这样一来势必造成企业文化多头分散,使文化没有“聚焦点”。最后产生理论一大筐,从而使员工一头雾水,不知道企业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抓不住企业文化的灵魂。那么在实际理解过程中,员工在认识上形成偏差甚至误解都是有可能的。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必须明确企业的核心理念,体现企业的使命和核心价值观,这样企业文化才能使员工明确本企业的“最高准则”是什么,努力方向是什么,才能发挥企业文化凝人心、促效率的作用。
二、如何建立符合高校后勤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
时下有一句十分流行的广告语:“不选贵的,只选对的。”作为高校后勤企业建立企业文化也应该如此。要在充分认识、领悟自身实际的情况下提炼出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么,如何建立符合高校后勤特点的企业文化呢?
(一)高校后勤企业文化要有广大后勤员工参与建设。
发动员工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问题,但事实上,这正是建立企业文化最为基础的一步。在后勤企业中,尤其是那些老员工,从后勤的“小机关、多实体”阶段到目前的社会化改制阶段,从事业机关制到现在的准企业运作,应该说,他们是高校后勤企业不断发展的“同路人”,对本企业的文化肯定有许多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如果忽视了这部分人对本企业文化的理解,也就丧失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那些把企业文化认为是领导层文化,其实是很片面的,企业文化并非只是高层的一己之见,要得到大家的认同,首先就要征求员工的意见。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员工对自身企业文化的理解,集思广益,把员工的意见加以归纳,从中挖掘出“精华”部分。对于那些模棱两可的“文化认识”,甚至可以与员工进行深入讨论,通过不断的磨合,使企业文化逐渐统一到一个框架中来。如此形成的企业文化,由于在建立过程中增加了“透明度”,而且让员工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会使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责任感和荣誉感也随之而生,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同时让员工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也避免了员工对出台企业文化后在接受上的茫然感,让最基层的员工也切实认识到企业文化并非是什么高深理论,也非“天外来物”,而是来自工作,来源于现实,这使得员工接受本企业的文化就显得更为自然。
(二)多方位宣传企业文化,减少文化“内耗”。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所谓信息时代,最直接的理解便是信息的沟通渠道增多。所以,忽略了沟通的功效,任何企业在这个信息的世纪必将成为竞争的牺牲品。同样,企业文化要得到员工的认同直至最后的接受,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并充分利用内部刊物、宣传栏、网络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阵地来全方位阐释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只有被“接受”才能导向进一步的“发展”,接受是发挥企业文化功用的最直接基础。根据心理学研究,如果让一个人长期处于一种观念的熏陶之下,时间长了,员工在内心深处就会逐渐认同这样的观念。这样,企业文化在实施过程中就会顺畅很多,减少了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内耗”。如果员工不能认同本单位的企业文化,那么企业文化只能是一个“花瓶”,或者是悬挂在墙上的展览品。
(三)高校后勤企业文化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不能是一劳永逸的。当企业成员长期处于一种稳定的、变动微小的企业文化环境中,其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将会逐渐地减退,这时人性中叛逆的一面也会对现有企业文化的合理性产生或多或少的怀疑。同时,现在人们生活的大环境是社会文化,随着社会文化的日趋多样性,导致了员工需要接受并欣赏文化的多样性价值,而企业自身也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昔日能鼓舞、激发员工的信念可能会失去影响力,变成空洞的一句口号,这一切都将使企业中的成员产生思想上的波动,在其内心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障碍。所以这就要求后勤企业适时的变革企业文化,保持企业文化的时代性,符合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使企业文化能够成为持续的激发员工工作动力的潜在力量,这也就要求我们的企业文化要有“创新”精神。何为“创新”?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已下了精辟的定义:“创新是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从而使资源成为真正的资源。”毫无疑问,企业文化是一种资源,要使它永葆青春,不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文化创新应当成为第一要务,根据社会和企业自身的变化发展,适时地对企业文化进行适当地调整。
企业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但它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公司文化管理方式作为一个企业长期管理实践和企业自身文化积淀的自然结果,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能够导向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企业的未来形态。未来的企业竞争将主要是人的竞争,而人的竞争从某种角度上将就是文化的竞争。未来的高校后勤发展势必将证明,有效的企业文化是获得管理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有效的途径,是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源泉和智慧之源。
 
 
参考文献
1 贺梅生,傅尔基.现代企业管理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2 董大海.企业战略管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 许庆瑞.管理学.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 王凯,蔡根女.管理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周三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冯周卓.走向柔性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 曹世潮.文化战略.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8 姚怀山.情感型领导艺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Email: houqin@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处 2005-2006 保留所有权利 制作维护: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